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计划财务司 > 投融资管理

全国农业农村投融资典型做法(三)

日期:2021-01-06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以重大建设项目为牵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快构建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支农投入机制。截至20209月底,全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57.9亿元,同比增长69.5%

一、加强系统谋划,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将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和重要抓手,从省级层面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推进以项目集聚资源、要素,构建省统筹、市县落实的重大项目建设格局。

一是精心谋划设计重大项目包。广东省将2020作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年,谋划提出粮食生猪产能、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包。

二是统筹疫情防控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在物流方面,积极联合公安、交通部门对防疫期间运送重大项目建设物资的车辆予以优先快速通行保障。在用工方面,大力开展就业扶贫助复工行动。在用地方面,创新出台农业农村项目用地政策文件,落实了每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套50亩以上建设用地指标等措施。

三是实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202063日,组织全省763个农业重大建设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投资总额达到3568亿元。

二、加大统筹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投融资渠道,推动财政、金融、社会等各类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合力支持三农发展新格局。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办大事力度。2020,统筹安排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共20亿元,支持12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建设;8.03亿元支持早稻扩种,超额完成部下达扩种50万亩的任务。继续安排了省财政资金25亿元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148亿元用于开展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至202010月底,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共向省级申报涉农项目13512个,拟申请使用省级涉农资金768亿元。

二是扩大政府债用于农业农村项目规模。动员各市围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智慧农业、沿海渔港、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等重点领域,谋划设计专项债项目,做实项目库储备。省级财政资金对发债项目或地区予以适当倾斜。2020全省农业农村领域立项实施的专项债项目59个,实际使用专项债额度36.59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项目20个,使用债券额度8.31亿元。重点投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冷链物流和流通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截至20201210日,全省农业农村领域共储备专项债项目240个,总投资1383.65亿元,申请专项债额度496.95亿元。

三是发挥农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广东省在2017年设立了全国首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省财政分年度注资100亿元,引导带动金融、工商等社会资本投入,基金总规模将达到300亿元。目前基金已经累计撬动社会资金130多亿元,重点支持了一批生猪、种业、农产品加工等经营性股权投资项目。

四是发挥金融机构协同支农作用。省农业农村厅推动27家银行、基金等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金融支农联盟,打造农业特色贷、农业险和农业担保、农业投资等金融精准支农产品、组合套餐。截至202010月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1.48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2198.99亿元,较年初增长25.27%

五是发挥农业保险兜底保障作用。制定出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省级补贴险种增加到28个,省内种植的所有岭南水果、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茶叶都纳入保险补贴范围,并大幅度提高了补贴标准。2020110月,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1.43亿元,同比增长26.95%,为农业生产提供了926.75亿元风险保障,同比增长36.35%

三、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投资效益

一是强化绩效管理。在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中,广东省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评价和过程管理,建立完善起了一套立项前绩效申报、实施过程中期评估、项目完成后验收评价的分级分期监督管理制度,有效保障项目推进。

二是建立奖惩机制。将农业农村项目投资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采取通报表扬先进、督导约谈后进、资金用地倾斜等措施,奖优罚劣,督促市县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实施。


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

推进全域乡村振兴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18四川省发行全国第一支乡村振兴专项债以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抓住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快速扩大的政策机遇期,加快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拓宽乡村振兴资金筹措渠道,推进全域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已通过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募资157.96亿元,主要投向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全域乡村振兴等139个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

一、领导重点关注,部门主动作为

四川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专项债工作,主要领导多次组织研究,建立跨部门专项债联动协调机制。农业农村厅作为重要成员,推动将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纳入专项债支持范围,在全省专项债发行一盘棋的大局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专项债工作。

一是设立工作专班。为加快推进全省乡村振兴专项债工作,农业农村厅成立工作专班。主要负责乡村振兴专项债工作前期指导、推进情况定期调度、发债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督导等工作。

二是找准支持项目。指导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建设、仓储物流建设、宅基地制度改革等重大项目和试点,探索以农业土地整理、产业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收入为收益来源,并将高收益项目和低收益、无收益项目进行组合,实现项目收益自求平衡。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在安排中央和项目资金时,优先支持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的地方,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将设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等金融创新模式,作为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评定指标,鼓励各地通过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筹措资金。

二、把控关键环节,提升工作效率

一是建立农业农村部门项目储备机制。指导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聚焦重点领域,谋划重大项目,建立三农领域补短板项目储备库,择优储备符合发债要求的农业项目。

二是分级审核纳入储备库管理。完善一案两书等前期工作,经本级政府审定后纳入省级专项债发行储备库农业农村厅配合财政厅、发改委、人行、承销团金融机构、发行场所等对储备项目进行评审,将符合发行条件的项目纳入发行备选库

三是确定发债项目及资金需求。在地方发债额度内,按照纳入发行备选库项目轻重缓急,向当地财政部门提出当年发债项目及金额计划,做好发债前准备工作。

四是发行后纳入专项债执行库管理。鼓励合作银行积极购买乡村振兴专项债。成功发行的专项债项目转入财政厅专项债执行库管理。农业农村部门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加强项目日常监管,督促项目单位按时还本付息。

三、盘活农村资产,引入金融活水

积极探索创新,盘活农村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活水,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利率基本在3—4%之间),形成了三大发债融资模式。

一是以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将土地收益作为项目主要收入来源的泸县乡村振兴专项债模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将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专项债结合,有效盘活了闲置宅基地资源,筹措乡村振兴建设资金,同时稳妥解决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解决用地需求。

二是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益为主的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项目建成后的农业设施租赁、农产品销售、旅游、服务收入等作为主要收益来源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

三是将高标准农田、农业园区、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等打捆包装,探索基于项目多元化综合收益发行的井研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新增耕地指标出让收益、产业经营收入、数字农业园和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的服务性收入综合形成项目收益。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既有短期就能见效的新增耕地指标出让收益,又有长期经营产生的产业经营收入和服务性收入,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构建农银企产业共同体

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为破解农业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贵州省创新推出农银企产业共同体模式,即以农业项目为载体,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有效捆绑,形成资源高效利用、资金多元投入、利益紧密联系、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共同体,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一、立足三大优势,集成农业农村资源要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纵深推进,为农业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优势。是政策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了金融支持三农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金融支农政策创新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组织领导。贵州建立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机制,由12位省领导领衔推进12个特色产业发展,预算安排12亿元产业发展资金,强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三是产业基础。大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贵州茶叶、辣椒、蓝莓、李子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均在全国前列,为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创新四项机制,构建农业农村多元投资格局

农银企产业共同体创新的基本理念是:以企业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以利益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形成资源高效利用、资金多元投入、利益紧密联系、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共同体。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整合资源,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专业管理。

农银企产业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包括4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实施主体创新。地方国有企业以股权投资方式,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组建特殊项目公司即SPV产业项目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实施农银企产业共同体项目。二是资金筹措创新。项目总投资以“226”比例构成,即地方国有企业出资20%、社会资本出资20%、银行贷款60%三是融资模式创新。鼓励银行贷款“125”供应链金融模式,“1”SPV产业项目公司为主体;“2”指以农用地经营权、生物性资产为抵押物;“5”指以土地综合性长期收益、资源沉淀增量收益、上下游资金闭环运行收益、农业保险功能、农业担保作用为增信措施。四是利益联结创新。地方国有企业获得的投资收益在项目区内以1144分配方式分配,即10%分配给村集体经济、10%分配给贫困农户、40%分配给流转土地的农户、40%用于自身发展。

三、实现五方共赢,激发农业农村投融资活力

一是转变投入方式,放大了财政资金效应。既能对财政资金实行有效监管,又实现了财政资金1:5的放大效应。目前实施的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7.69亿元,预计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30.76亿元。

二是资金闭环管理,提振了银行贷款信心。实行“125供应链金融模式,提供了优良的金融环境,通过资金闭环管理,为银行拓展了业务、增加了客户、拉来了存款。

三是利润效益丰厚,激发了社会资本活力。社会资本投资实现1:5放大,可获得总投资60%的纯利润,实现资本金收益的3倍放大,有效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四是盘活集体资源,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国有资本方利润的10%分配给村集体,让村集体的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极大地带动了村集体增收。

五是强化利益联结,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通过实施农银企产业共同体项目,老百姓得到土地流转费用、企业效益分红、打工务工收入等实实在在的好处。